日军式伪善:给狗喂饭团,给人吃子弹
2025-07-30
-
内容供给:类型多元化与技术赋能并行
- 抗战题材的国际表达:《南京照相馆》通过日军随军摄影师的 “炫耀式” 照片为线索,展现历史真相的同时,避免了传统抗战片的煽情套路。影片中日军将屠杀场景作为 “功劳簿” 留存的细节,与真实历史档案形成互文,既具有史料价值,又引发观众对战争宣传本质的反思。这种 “以小见大” 的叙事策略,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范式。
- 动画电影的美学突破:《聊斋:兰若寺》以六种美术风格拼贴重构《聊斋志异》,水墨风与高燃打斗的结合展现东方奇幻美学;《罗小黑战记 2》坚持手绘制作,保留了动画的原始魅力1。这些作品与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共同构成暑期档动画矩阵,推动中国动画从 “低龄向” 向 “全龄化” 转型。

- 技术赋能的沉浸体验:上海影视乐园大戏院按照民国南京戏院原样打造,观众观影后可直接步入 1:1 复刻的 “南京城” 实景,触摸断壁残垣上的弹孔与坦克碾压痕迹,感受历史的真实重量。这种 “银幕内外时空交错” 的设计,使观影不再是单向的视觉接收,而是转化为多感官参与的文化体验。
-
政策支持:消费刺激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
北京市推出 “仲夏电影嘉年华”,通过发放千万元观影券、联动 30 个商圈构建 “票根经济”、推广 VR 影院与露天放映等举措,直接拉动观影人次与商圈消费。例如,观众凭《南京照相馆》票根可在指定商圈享受餐饮折扣,这种 “观影 + 消费” 的叠加效应,有望激活下沉市场与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。此外,浙江卫视等平台通过综艺与剧集的联动营销(如《无限超越班 3》与《利剑・玫瑰》的演员资源共享),试图打通跨媒介热度转化链条。
-
观众需求:从内容消费到文化参与的升级
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超九成中国青年消费者认为商品颜值对消费影响较大,兴趣消费产品中 “好看、好玩、好用” 的特质更具吸引力。上海影视乐园的实景影院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联动,正是精准捕捉了这一趋势:观众不仅是电影的观看者,更成为历史场景的 “参与者”—— 在戏院内观看影片后,可在实景街区参与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项目《南京城下》,化身为抗战救亡团成员完成守护胶卷、揭露真相的任务。这种 “内容 + 体验” 的模式,使电影从娱乐产品升华为文化符号。
-
潜在风险:质量把控与观众信任重建
- 内容创作的急功近利:部分剧集为追求话题度忽视逻辑合理性,如《利剑・玫瑰》中警察被拐后 “巧合脱险” 的情节设计,反映出类型剧创作中专业性与戏剧性的失衡。这种问题若无法改善,可能进一步消耗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信任。

- 档期竞争与观众分流: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,《东极岛》《捕风追影》《罗小黑战记 2》等 20 余部影片集中上映,市场竞争将白热化。若头部项目口碑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,可能导致 “多强混战、互相稀释” 的局面,重蹈 2024 年暑期档票房同比下滑的覆辙。
-
机遇窗口:类型创新与长线运营
- 类型片的破圈可能:《酱园弄・悬案》将民国杀夫案与女性议题结合,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在旧社会的生存困境引发共情,但影片对历史空间的 “奇观化” 处理(如复刻上海百年弄堂)也引发争议。若能在商业元素与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,此类作品有望成为 “文化破圈” 的新样本。
- 本土化再进阶,环球音乐在中国的新故事
-
音乐
阅读14991
- 《再见爱人》收官:在对婚姻的共情与思考中成长
-
综艺
阅读13690
- 《东邪西毒》首播,不愧是徐兵,带来今年最好的武侠剧,或成经典
-
电视
阅读16914
- 带儿子看完《南京照相馆》后,我们都泣不成声……
-
影视
阅读13890
- 每天快走15分钟,死亡率直降20%!
-
科技
阅读186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