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传承创新:传统基因与现代语汇的碰撞
艺术节通过新作品首演、跨界融合、科技赋能三大路径,探索民族器乐的当代表达:
- 新声创作:委约青年作曲家创作《刻在森林的海》《中国厨房 —— 味觉的盛宴》等作品,将基诺族原始旋律、中华饮食文化等元素融入管弦乐,展现传统与未来的共生。例如古筝协奏曲《紫禁・瑶光》由吉炜与山西民族管弦乐队首演,通过现代和声语言重构宫廷雅乐意象。
- 跨界实验:尝试与电音、戏剧等领域的跨界合作。参考天津国潮音乐盛典的成功经验,本届艺术节或引入实时音效处理技术,将《十面埋伏》的琵琶泛音转化为电子音效,实现 “赛博朋克式的美学张力”。此外,部分演出可能借鉴沉浸式戏剧《寻梅・又见虞姬》的空间叙事手法,通过声光电技术营造 “人在画中游” 的观演体验。
- 科技赋能:尽管本届艺术节未直接提及 VR 技术应用,但天津文化领域已有成熟的数字化实践 —— 如天津博物馆的 “VR 天博” 项目,通过 3D 建模与沉浸式场景还原历史文物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市广播电视局 天津市文物局。这种技术储备为未来国乐演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,例如通过虚拟空间实现全球观众的实时互动。
二、区域联动与文化输出:打造京津冀艺术共同体
艺术节与北京、河北文旅局形成资源共享、协同发展的格局:
- 京津冀艺术之旅:北京 “打开艺术之门” 暑期艺术节推出湖笔、景泰蓝等非遗体验营,天津则以国乐艺术节为核心,联动唐山、衡水等地推出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体验的研学线路。例如游客可在天津参与保利国乐节的同时,赴保定自然博物馆体验 “穿越恐龙时代” 的 5D 影院,实现艺术与科学的跨界融合。
- 国际传播:通过保利剧院院线的全球网络,艺术节优秀学员将有机会参与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。例如古筝专业学员李舒婷曾为北京冬奥会滑雪项目录制音乐,并在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演出,其作品《紫禁・瑶光》有望通过国际巡演走向世界。
结语
2025 保利(天津)国乐艺术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会,更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。通过顶尖师资的专业引领、惠民演出的广泛覆盖、跨界融合的大胆探索,艺术节正将国乐从殿堂推向街头,从历史带入未来。正如总策划徐坚所言:“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国乐艺术节提供了肥沃土壤,我们期待国乐如海河之水般,在津沽大地源远流长。” 这个盛夏,天津将以丝竹管弦为笔,在城市画卷上书写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