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风音乐首届国际写作营 “探索中国旋律” 于 2025 年 7 月在成都与深圳圆满收官,标志着其 “线下共创” 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。这场为期五天的跨国音乐盛会,通过文化沉浸 + 创作实践 + 产业联动的三维模式,为中国音乐全球化提供了新范式。以下从活动亮点、战略价值、行业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
一、活动亮点:文化碰撞与创作革新的深度融合
1. 跨国阵容的化学反应
活动汇聚了中、美、澳、丹麦等国的近十位音乐人,包括美国 R&B 歌手 Bren Joy(代表作《Dynasties & Dystopia》)、电子音乐制作人 MKJ(《Time》播放量超 5 亿次),以及中国 “爆款制造机” 祝何(《一笑江湖(科目三)》)等。通过跨文化分组创作(如中国词曲作者与丹麦电子音乐人组队),参与者在语言隔阂中探索音乐共通性。例如,MKJ 在体验成都古典编钟表演后,将打击乐节奏融入电子音乐框架,创作出《钟摆》demo,实现 “宫商角徵羽” 与 EDM 的奇妙共振。

2. 在地文化的沉浸式解码
为破解 “中国旋律” 的抽象性,活动设计了多维文化触点:
- 听觉:观赏蜀派古琴演奏《流水》,分析 “泛音列” 与西方和声体系的差异;
- 视觉:川剧变脸的色彩流动激发电子音乐人 GoBback 创作《幻面》的灵感;
- 味觉:玉林路串串店的烟火气成为 Bren Joy 即兴创作英文说唱《Spicy Love》的核心意象。
这种 “五感联动” 的创作环境,使国际音乐人从符号化认知转向文化肌理的深层理解。
3. 产业资源的高效整合
活动与腾讯音乐深度联动,创始人蒋雪儿(Snow.J)在分享会上披露青风音乐版权出海的 “三步走” 策略:
- 内容适配:将《相思遥》的二胡旋律改编为 LoFi 版本,在 Spotify “Chill China” 歌单上线;
- 渠道共建:与欧洲最大店铺音乐授权公司 Mood Media 合作,推动中国音乐进入全球线下场景;
- 技术赋能:利用 AI 工具分析海外用户听歌偏好,优化《踏山河》的编曲结构。
这种 “创作 – 传播 – 变现” 的闭环,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出海模板。
二、战略价值:重构音乐创作与产业生态的双重逻辑
1. 从版权输出到文化共鸣的范式升级
区别于传统 “翻译式出海”(如歌词直译 + 编曲西化),本次写作营通过文化基因重组实现创新:
- 元素解构:丹麦音乐人 Mili J 将《茉莉花》的 “鱼咬尾” 旋律拆解为电子音乐动机;
- 叙事重构:澳大利亚 Moav 以《山海经》为灵感,创作赛博朋克风格的《鲲鹏》,在 SoundCloud 获得超 10 万次试听。
这种 “在地性全球化” 策略,使中国音乐摆脱 “东方奇观” 标签,进入国际主流创作语境。
2. 线下共创的产业协同效应
青风音乐通过创作 – 演出 – 孵化的链条设计,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:
- 创作端:成都站的文化体验素材(如熊猫基地竹林声效)被制成采样包,供全球创作者下载;
- 演出端:10 月荷兰 ADE 电子音乐节将举办 “青风之夜”,现场首演写作营作品《蜀道》(融合古琴与 Dubstep);
- 孵化端:与腾讯音乐人合作推出 “国际写作营衍生创作计划”,吸引全球 1.2 万名独立音乐人参与改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