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(VOC)档案及中荷双方史料互证,郑成功收复台湾(1661-1662 年)的战役中,双方伤亡远超此前认知。荷兰档案馆最新解密的《热兰遮城日志》《巴达维亚城日志》等原始文献显示,荷兰殖民军在九个月的攻防战中死亡 1600 余人(含士兵、家眷及仆从),占其驻台总兵力的 80% 以上;而郑成功军队的伤亡可能超过 1.25 万人,其中仅 5 月 25 日的首次强攻就导致至少 600 人阵亡,非战斗减员(饥饿、疾病)比例高达 40%。这组数据颠覆了传统认知中 “郑军以少胜多” 的印象,揭示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性。

一、荷兰殖民军的毁灭性损失
-
兵力与防御体系的崩溃
荷兰驻台兵力在战役初期约 1500 人(含士兵、水手及文职人员),依托热兰遮城(今台南安平古堡)的棱堡工事和先进火器负隅顽抗。但郑军通过围困战术切断补给,导致荷军因饥饿、坏血病和热带疾病大量减员。据《热兰遮城日志》记载,到 1662 年 1 月投降前,城内仅存 500 余名可战斗人员,其中半数以上因营养不良丧失战斗力。 -
关键战役的伤亡细节
- 北线尾海战(1661 年 4 月 30 日):荷军 240 名精锐步兵被郑军 700 人击溃,160 人战死,指挥官贝德尔上尉阵亡,彻底丧失外围防御能力。
- 大员湾海战(1661 年 7 月 21 日):荷兰援军 700 人及 12 艘战船试图突破封锁,遭郑军伏击,2 艘主力舰沉没,3 艘被俘,130 人战死,指挥官考乌临阵脱逃。
- 乌得勒支堡攻坚战(1662 年 1 月 25 日):郑军集中 28 门重炮持续轰击 7 小时,发射 2500 发炮弹,摧毁荷兰守军最后的屏障,荷军死伤 300 余人,被迫放弃核心要塞。
-
非战斗减员的致命性
荷兰档案显示,疾病是荷军最大杀手。由于缺乏新鲜蔬菜和清洁水源,坏血病、疟疾和痢疾在驻军间迅速传播。1661 年 6 月至 12 月,仅热兰遮城内就有超过 800 人因疾病死亡,占同期总伤亡的 60%。此外,郑军控制乡村后,荷兰人无法获取粮食,被迫宰杀战马充饥,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危机。
二、郑成功军队的惨重代价
-
攻坚战术的局限性
郑军虽在野战中表现英勇,但缺乏攻城经验和重型火器。5 月 25 日的首次强攻中,荷军凭借棱堡的交叉火力和榴弹炮,击退郑军三次冲锋,造成郑军300-600 人阵亡,损失 26 门火炮。荷兰士兵在日记中记载:“中国人像潮水般涌来,但我们的炮火让他们尸横遍野。” -
后勤困境与非战斗减员
由于渡海仓促,郑军粮草储备不足。1661 年 6 月至 10 月,因粮食短缺和水土不服,超过 8000 名士兵病倒,其中派往台湾南部屯田的 1000 人仅 200 人生还。户官杨英在《从征实录》中记录:“军中缺粮,士卒多采草根为食,病死者日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