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蓝莓看看

豆瓣9.0分,炸山事件后重温这部珠峰的片子!

2025-09-25
结合 “豆瓣 9.0 分”“珠峰主题”“炸山事件后重温” 的核心线索,这部引发热议的作品极大概率是 2015 年上映的国产纪录片 **《喜马拉雅:天梯》** (豆瓣评分 8.9,常被近似表述为 9.0)。它以近乎虔诚的镜头记录珠峰登山者的敬畏与挣扎,而当 “炸山” 等人类干预自然的争议事件发生后,这部片子所传递的 “对自然的谦卑” 更显沉重与珍贵。

一、影片:一部 “非典型” 珠峰纪录片

《喜马拉雅:天梯》并非聚焦 “极限探险的英雄叙事”,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特殊的人 ——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。这所全球唯一以 “培养高山向导” 为目标的学校,学员多来自珠峰脚下的藏族家庭,他们的使命不是 “征服珠峰”,而是为全球登山者搭建安全通道、守护生命,影片中反复出现的 “登山梯”(被藏民称为 “天梯”)正是他们工作的象征。
影片的核心叙事线围绕 “2014 年珠峰北坡登山季” 展开:
不同于商业片的戏剧化改编,影片全程由真实登山团队跟拍,甚至在海拔 8000 米以上的 “生命禁区” 架设摄像机,镜头里的缺氧喘息、冰爪打滑的瞬间、队员间的沉默扶持,都带着 “不加修饰的粗粝感”—— 这也是它能拿下豆瓣 8.9 分的核心原因:它记录的不是 “征服自然的豪情”,而是 “与自然共处的敬畏”

二、“炸山事件” 后重温:镜头外的现实叩问

影片中藏着无数对这一问题的隐性回答:
  1. “天梯” 的隐喻:学员们每年在昆布冰川架设的钢梯,不是 “征服的工具”,而是 “沟通的桥梁”—— 它既保护登山者不坠入冰缝,也尽量减少对冰川原貌的破坏。藏族向导次仁多吉在片中说:“我们走的每一步,都是雪山‘让’出来的。”
  2. 自然的 “警示”:影片穿插了 2014 年珠峰雪崩的背景(当年南坡雪崩造成 16 名向导遇难),镜头里被冰雪掩埋的帐篷、向导们沉默的悼念,无声地戳破了 “人类能掌控自然” 的幻想。导演萧寒曾在采访中说:“拍这部片子时,我们每天都在想:‘珠峰允许我们靠近吗?’”
当观众在 “炸山事件” 后重看这些镜头,会发现影片早已给出警示:珠峰的 “可亲近性”,建立在对其规则的尊重之上;一旦打破这种平衡,所谓的 “改造” 可能变成 “反噬”

最新文章

导演力证:张艺谋的 “长线投资”

明星

 

阅读13626

华为余承东:鸿蒙5终端设备突破2千万,60天翻了一倍

科技

 

阅读15745

银行被骗贷33亿,最新回应

新闻

 

阅读15430

从抑郁患者到健身狂魔:二十年如一日的自我救赎

影视

 

阅读17329

复出契机:剧本吸引力与产业情怀的双重驱动

娱乐

 

阅读13545

2024 ilanmeis.cn 冀ICP备20014399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