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市场敏感度:从「被动适应」到「主动创造」
-
黄晓明的传统经纪思维固化
泰洋川禾仍依赖「影视项目 + 综艺曝光」的传统造星路径,未能抓住短视频与直播红利:
- 新媒体滞后:尽管签约 160 多位博主,但未形成艺人与博主的流量联动,导致艺人短视频账号粉丝量普遍低于 50 万;
- 危机应对迟缓:孙岩在《狂飙》爆红后,公司未能及时策划「反派专业户」人设,错失热度转化窗口期。
-
贾乃亮的「直播 + 影视」双轮驱动
贾乃亮敏锐抓住直播电商风口,将直播间变成「艺人孵化器」:
- 流量冷启动:让新人在直播间煎牛排、拆快递,通过高频互动积累观众缘。例如 00 后张淼怡通过直播涨粉 300 万,从《难哄》配角晋升为 S + 剧《萤火之森》女主;
- 人设强化闭环:李一桐在直播间展现「甜宠女王」亲和力,同步助推《九霄寒夜暖》等剧集热度,形成「直播引流 – 影视固粉 – 商务变现」的生态链。
二、行业启示:从「资源垄断」到「价值共创」
-
资源分配的「二八法则」
贾乃亮的成功证明,与其分散资源培养 16 个「平庸艺人」,不如集中火力打造 2-3 个「垂直赛道冠军」。例如李一桐在甜宠剧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 12%,商务报价两年翻四倍。
-
管理模式的「互联网化转型」
传统经纪公司需学习童乐影视的「产品经理制」:
- 数据中台建设:通过观众画像(年龄、地域、消费偏好)精准匹配角色;
- 敏捷迭代机制:每周三的「剧本路演」让艺人直接参与项目决策,降低试错成本。
-
流量入口的「场景重构」
-
直播间、短视频等新场景正在重塑艺人价值评估体系。贾乃亮让李小冉穿家居服拆快递,单条视频播放量破 5 亿,证明「生活化场景」比红毯秀更能建立观众情感联结。
结语
黄晓明的困境折射出传统经纪模式的式微 ——资源垄断已无法对抗精准运营,而贾乃亮的崛起则预示着「价值共创」时代的到来。未来的明星老板需具备三重能力:像投资人一样筛选赛道,像导演一样打磨内容,像产品经理一样运营用户。在这个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,唯有将艺人视为「可迭代的 IP 产品」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破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