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角色顶替事件:行业规则与个人选择
-
《巨塔之后》的选角逻辑
2024 年张可颐原定出演医疗剧《巨塔之后》,但因剧组延期拍摄与布拉格外景撞期其其他工作安排,最终辞演。监制明确表示 “一部剧不会只问一个人”,宣萱作为替补是正常流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张可颐在采访中并未指责宣萱,仅强调 “档期冲突” 和 “不想失信于其他工作”,侧面印证此次角色变动与私人恩怨无关。
-
宣萱的专业态度与回应
面对 “顶替” 争议,宣萱始终保持职业素养:她在宣传活动中表示 “角色落在你手上就是缘分”,更直言 “不想深究小事,大家当年年轻”。这种态度与她 2019 年舞台剧后台与张可颐合影的和解姿态一脉相承,表明两人早已放下芥蒂。
二、和解与成长:时间沉淀下的释然
-
从对立到理解的蜕变
2005 年张可颐因甲亢和抑郁症停工休养,这段经历让她开始反思过往:“其实说声对不起就好的事情,以前太容易失控了”。2019 年她主动探班宣萱的舞台剧《大辞职日》,两人亲密合影打破多年不和传闻。宣萱也在采访中承认 “当年有很多误会”,并表示 “现在更关注作品本身”。
-
行业生态的变化与启示
随着 TVB 近年改革,演员迟到不再一刀切扣钱,而是 “先问原因再处理”,这种 “宣萱条款” 的出现,折射出行业对演员权益的重视。同时,两人从 “被媒体牵着走” 到 “主动掌控舆论”—— 如 2025 年合体拍摄旅游综艺、戴同款手链等操作,展现了成熟艺人的危机公关智慧。
三、舆论反思:从猎奇到理性的回归
-
观众心态的转变
如今网友对两人的争议更多持调侃态度:“26 年拉锯战,本质是 TVB 用演员关系做营销”。这种转变源于信息透明度提升,观众逐渐意识到媒体报道的片面性。例如,当年被渲染为 “决裂” 的《难兄难弟》宣传访谈,如今被重新解读为 “年轻气盛的职场摩擦”。
-
演员价值的重新定义
宣萱和张可颐用作品证明了自身价值:宣萱近年凭借《不懂撒娇的女人》《陀枪师姐 2021》重塑事业高峰;张可颐则在《东方华尔街》《金枝欲孽》等剧中贡献经典表演。两人的和解也传递出一个信号:演员的专业能力比私人恩怨更值得关注。正如宣萱所说:“观众更在意现在的作品和状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