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蓝莓看看

中国音乐市场之困

2025-08-06

讨论别的领域,说市场,都能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,供需关系、行业周期之类的。

到了音乐领域,对于很多人而言市场就不是市场了,变成了审美战场,芭乐垄断,套路、抄袭,风格鄙视链,山猪细糠论vs喜闻乐见论直接开战。

结果就是,讨论中国音乐市场,不讨论产业,讨论的是曲风、内容质量,最后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(或者一部分)审美有问题,不是听众审美有问题,就是行业、生产者审美有问题,要么就是创造力有问题,这样类似的回答被顶到高赞,多少有点替老百姓情绪泄愤的意思。

这个思维方式倒是不丢人,我以前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。看到华语乐坛被某些东西淹没,看到创作人彼此模仿、产业链毫无想象力,然后再听两张欧美名盘或者硬地新专,觉得“哇,这才是审美”,得出的结论自然是,听众没审美、创作者没追求、行业没品味,整个土壤长不出好东西。

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套思维解释力太弱。它没有指出为什么会这样,只是在批评既成现象,还挺像当年国人的劣根性那套说法的。

我记得之前跟一个老外同行聊过,我说中国的音乐圈,从某种角度看其实就是一个庞氏骗局。尤其是拜师学艺这套系统,目的只有一个,自己成了师傅,再收下一代的拜师费。一小圈人不断地把同一套技术规范、审美固化下来,然后塑形下一代。下一代人付费进圈,学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上一代传下来的入场券。

当然,那位老外同行听我这么说也挺震惊的。他说:“你不能这样看吧?音乐又不只为了利益,有人从小学钢琴,长大去当个lounge piano playe,在part time带带学生、偶尔接点gig,当当freelancer,陪钢琴很久,不也挺好吗?”

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我们对整个音乐认知的完全不同,国内这整个体系,好像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吧?

先说艺考,有人是真的热爱艺术、为理想奔赴一切,但大多数艺考生的路径,其实是把艺术当成一种剑走偏锋的常规升学策略,文化课上不去,走艺考试试,而不是非音乐不可。只要不是音乐世家,很多家长从小花大钱逼孩子练琴、考级,但真到孩子要选择艺考这条路时,他们反而第一个反对。为什么?因为练琴是为了气质、为了素养、为了能人自己的孩子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但走艺考就是职业选择、涉及现实投入产出比了,以及,“可惜了”。

那位老外后来又补了一句,态度特别诚恳。他说:“音乐、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,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转化成收益才能成立啊。为什么老是用那种‘有没有用、能不能赚钱’的标准去看待艺术本身呢?”

这理论我其实当时也无比认可,其实现在也很认可,相当于用一种很崇高的艺术观杀死了比赛。

最新文章

当AI拥有“自由意志”:智能体伦理与人类未来的博弈

科技

 

阅读12856

中国音乐市场之困

音乐

 

阅读17165
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老和尚明知四小只是假冒,还送袈裟招待隐喻什么

电视

 

阅读10510

这部电影竟然出续集了?

电影

 

阅读18262

女明星私下竟如此邋遢?管乐北京小家曝光似垃圾场,乱的太离谱!

综艺

 

阅读19173

2024 ilanmeis.cn 冀ICP备20014399号-3